close

 

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又稱土地銀行展示館)位於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是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也是台灣相當受歡迎的親子景點。它不僅是展示古生物的殿堂,更是一座見證台灣金融史、經濟史、建築史及工藝史的市定古蹟。

一、歷史背景
古生物館的前身是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於1923年1月12日成立,最初位於今館前路與開封街口,主要業務為開墾、土木、水利及農業資金融通,是當時唯一辦理不動產及拓殖金融的銀行。隨著業務擴展,1933年於現址興建新館,成為一棟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的建築。戰後,國民政府於1946年9月1日將其改組為臺灣土地銀行總行,在土地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土地銀行總行遷址,該建築於1998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於2005年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接手,改建為古生物館(土銀展示館),以展示古生物化石及金融史為主。

二、建築特色
古生物館的建築由日本建築師設計,於1933年落成,是一座融合新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建築瑰寶,具有以下特色:
外觀風格:建築外牆以洗石子與紅磚裝飾,立面採用對稱設計,入口處有厚重的羅馬柱,展現新古典主義的穩重氣勢。屋頂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則保留了日式建築的細膩工藝。
內部空間:館內保留了原銀行大廳的高挑天花板與大理石柱,氣勢恢宏。大廳中央的巨型恐龍骨架展示與古典建築形成強烈對比,營造獨特的視覺效果。
金庫展示:館內保留了原臺灣土地銀行的金庫,厚重的金屬門與狹小的金庫空間讓參觀者一窺昔日銀行的神秘運作,成為館內一大亮點。

土地銀行該建築物最特殊的是在八石柱與四端柱頭山牆都有以假石構成獸(獅)面雕飾及捲曲植物紋樣作為裝飾。整體除了給人穩重與安定感之外,也帶有日治時期建築少見的中南美洲神秘感覺。

 

 

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為建於1933年的商業建築。該類似馬雅文明建築的建物為日治時代的日本勸業銀行。現以「勸業銀行舊廈」之名稱列為直轄市定古蹟,並做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使用。

 

 

三、展覽內容
古生物館以古生物學與金融史為兩大展示主軸,結合互動體驗與教育推廣,適合親子與各年齡層參觀。以下為主要展覽內容:
古生物展示區:
恐龍化石與模型:館內最吸睛的展品是高達天花板的長頸龍(雷龍)骨架模型、兇猛的暴龍骨架以及翱翔的翼手龍模型,這些巨型展品讓參觀者感受到古生物的震撼氣勢。此外,還展示其他恐龍與古生物的化石,如三角龍、劍龍等。
臺灣古生物化石:展出臺灣本地出土的化石,包括犀牛化石、長毛象化石及海洋生物化石,呈現臺灣在地古生物研究成果。
生命演化:展覽從地球形成、生命起源講起,循序介紹寒武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等時期的生物演化歷程,透過化石與多媒體互動,讓參觀者了解地球生命的變遷。
金融史展示區:
介紹日本勸業銀行與臺灣土地銀行的歷史,展出早期金融工具、貨幣、帳簿及銀行設備,勾勒出臺灣金融發展的脈絡。
金庫體驗:參觀者可進入真實的銀行金庫,體驗其厚重門板與狹小空間,感受昔日金融機構的運作氛圍。
互動與教育活動:
古生物館定期舉辦觀察探索、遊戲互動及工作坊,如化石挖掘體驗、恐龍知識問答等,特別適合親子參與。
展廳內設有多媒體互動裝置,例如觸控螢幕與3D模型,幫助參觀者更深入了解古生物學與地質科學。
臺灣動物標本:除了古生物,館內也展示臺灣現生動物的標本,如臺灣黑熊、梅花鹿等,呈現臺灣生態的多樣性。

入口長廊

展出手搖計算機、甘薯折付現金券、硬幣整理器及土銀行徽鋼印機等八件具土銀特色之金融事務器具,並以年表形式呈現的土地銀行七十年大事紀,讓人對土銀逾一甲子的發展演進有一梗概的瞭解。

金庫空間體驗
現地保留昔日金庫空間原貌供人體驗及緬懷,仔細觀察金庫各角落留下的痕跡,體驗過往歷史氛圍。

 

金庫內部

金融機構沿革

錢莊與票號是中國過去金錢流通、兌換的主要管道,直到19世紀末引進西方銀行的觀念及體系,才隨之帶動整個金融機構的變革;而臺灣近代金融體系的設立與發展則肇始於日治時期。

 本展區以文字解說搭配影像資料,概述「東方傳統金融機構」、「西方近代金融機構」、「清代臺灣之金融」及「日治時期臺灣的銀行」,說明世界與臺灣金融機構的沿革。

🔻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

展覽日期:2019/11/05 ~ 2022/12/31
展覽地點:古生物館

 

生命的起源
在46億年前,炙熱的地表受到隕石與彗星的撞擊之下,原始地球誕生了!約40多億年前,地球留下了最早的岩石。而最古老的微體生物化石發現在35億年前的岩層裡。

  

三葉蟲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家族,牠背上的甲殼可以分成左、中、右三葉,因此稱為三葉蟲。最早的三葉蟲化石,出現在5億4千多萬年前。古生代結束後,三葉蟲也跟著滅絕消逝,沒有留下任何的後裔。牠們的演化非常多樣,不僅是地層上的指標,也像悠遊於古生代海洋中的花蝴蝶!

  

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就存活於地球上,而牠們的祖先鸚鵡螺亞綱更是早在奧陶紀就是地球的霸主了,鸚鵡螺靠著平均80年之久的長壽和大量繁殖的特點,挺過了地球上所有的大滅絕事件

 

生命起源於水中,悠游了數億年。所有陸棲動物的足跡中,最早的就是4億5千萬年前多足類的節肢動物。而在泥盆紀晚期(大約3億6千5百萬年前),由真掌鰭魚演化的始螈類,開始出現肺與四肢,並且在水邊爬行、嘗試登陸,最後終於離開水域,成了首批的兩棲先鋒。

 6550萬年前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在滅絕前的漫長期間,恐龍凌駕地球上各種生物,成為王者。

 

 

 

一般人所熟知的暴龍、雷龍、三角龍,都是一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侏儸紀、恐龍稱霸地球的年代。更早之前,距今二億二千八百萬年前的三疊紀,當時的恐龍生活樣貌,至今仍存在眾多謎團。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的通稱,是出現於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約1億4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所有非鳥恐龍以及大部分鳥形恐龍於約6千6百萬年前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即俗稱的恐龍大滅絕),僅有鳥形恐龍中的鳥類存活下來並且繁榮至今。 

 

 原本恐龍被認為是和蜥蜴相近的物種,恐龍英文名稱的原意就是「恐怖的蜥蜴」。 

 自從19世紀的工業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從此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 

 

三角龍屬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種植食性恐龍。三角龍大小中等,四足,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比同長度的恐龍壯碩許多倍。  

 

 特暴龍屬(屬名:Tarbosaurus,意為「駭人的蜥蜴」)是一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 

 

 翼手龍屬(屬名:Pterodactylus)又名翔指翼龍,是翼龍目的代表屬之一,為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生活在侏儸紀晚期,牠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獵食魚類與其他小型動物。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龍、蛇頸龍、滄龍、魚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嚴謹的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鳥類才是真正的恐龍。

 

龍的體型上限很大,當然這是因為當時地球環境保持長時間的穩定與溫暖的緣故,而非現在的人類所處的冰河期。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

 

 歷史上可追溯到最早的恐龍化石明確紀錄是在1677年,由當時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學家羅伯特‧普勞特發現的恐龍化石,這批化石後來於1824年由英國地質學家威廉·布克蘭命名為斑龍。

   

 

 

 

  台灣生物光牆展示區

  

 

光牆區走道,彩繪了一大面寬約9公尺、高4.5公尺的3D恐龍圖像,畫面以巨大蕨類植物為背景,利用植物及恐龍爪子增加畫面的深度,遠方製造山谷與藍天將空間拉至無限遠。將原本是化石的展品,轉變為栩栩如生的恐龍,遊客可感覺恐龍彷彿即將衝破柵欄跑出來了!

 在1978年,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於蒙大拿州發現慈母龍的化石與蛋巢遺跡,顯示鳥腳亞目具有長時間的親代養育行為。在1997年,在巴塔哥尼亞白堊紀地層發現的泰坦巨龍類化石,顯示這些大型恐龍也具有築巢的行為。

 

 

 

 許多的恐龍主要演化支都已發現蛋巢與蛋化石,恐龍可能與其幼年體之間有某些溝通行為,類似現代鳥類與鱷魚。

恐腳腳印

礦石

多媒體互動區

 

 

 

 

 

 

台灣本土化石區 

 

 1994至1996年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赴臺合作研究館藏中,撈自澎湖海溝近500件哺乳動物化石標本以及與其相關的古地理環境問題。

 撈獲了古菱齒象胸椎1件、德氏水牛頭骨1件、角幹1件及四不像鹿犄角3件。1998年底,福建泉州石獅沿海漁民在北緯23°23'~ 25°00'、東經119°20'的海域內也撈出古菱齒象、熊、野馬、四不像鹿、水牛等1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在數千件標本中,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件古人類肱骨化石、一件骨器及一件帶有人工刻痕的動物下顎骨。

 

 

 

 

 

 

 

   

  

 

 

 

 

二樓展區,展出銀行成立早期的銀行帳冊、放款號碼牌、行員手冊、土地測量儀器、土地改革史籍、土地實物債券、公地放領手冊、金融事務機器等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史料 

土地銀行成長史
土地銀行一路走來的更迭演進,以及土銀作為政府土地改革協力者之卓越貢獻。透過豐富且有系統的陳列展示,參觀者也得以更完整瞭解臺灣近代金融發展、土地改革、國家建設、經濟成長的歷史脈絡。

 

 

 

生活的土銀
身為土銀人,就從拿到一張任職書展開,當時試用員的通知書上載明月薪70元;土地銀行行員受訓時皆會演練課間操,是土銀人的共同記憶;員工訓練所印有土地銀行logo的床鋪及住宿房間的鑰匙圈,承載了土銀人於受訓期間的點滴記憶; 

 

 

 純手繪圖文並茂的辦公室禮節,教導新進行員應該遵守的銀行人員禮儀及辦公室所需注意事項;土地銀行員工專用交通車;金融事務機器之演化與變遷,從算盤、機械式手搖電子計算機,逐步演變成電子計算器、電腦等,再再展現土銀人的生活點滴 。 

  

 

 

 禮品販賣部

 

 

  

 

 

四、參觀資訊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9:30-17:00(16:30停止售票)。
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照常開放。
門票價格:
全票:30元(可同時參觀本館與古生物館,當日有效)。
半票:15元(6-12歲兒童、學生)。
免票:6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長者、身心障礙者及其陪同者(1人)。
交通方式:
捷運:搭乘捷運台大醫院站(紅線)4號出口,步行約3-5分鐘。
公車:附近公車站為「228公園」或「博物館」,多條公車路線可達。
停車:附近有收費停車場,如228公園地下停車場,步行約3分鐘。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官網:https://www.ntm.gov.tw/html

五、特色亮點
超高CP值:僅需30元即可參觀本館與古生物館,展覽內容豐富,適合預算有限的遊客。
親子友善:古生物館以恐龍為主題,結合互動體驗與教育活動,深受小朋友喜愛,是台北市內熱門的親子景點。
雨天備選:作為室內景點,適合雨天或酷暑時參觀,附近還有本館、南門園區及228公園可一併遊覽。
歷史與科學的交錯:古生物館將古生物學與金融史巧妙結合,展現建築的多重歷史意義,兼具教育與文化價值。
打卡熱點:館內的巨型恐龍骨架、古典建築及金庫都是熱門拍照地點,適合分享至社交平台或IG。

六、注意事項
館內禁止飲食、吸煙及攜帶寵物(導盲犬除外)。
建議參觀時間為1-2小時,若結合本館則需3-4小時。
親子參訪可提前查看官網活動資訊,參加工作坊或導覽更具互動性。

七、周邊景點與美食
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位於古生物館對面,展示臺灣自然史與文化文物,兩館可一日遊。
228和平紀念公園:步行數分鐘可達,適合散步與休憩。
南門園區:位於中正紀堂附近,以樟腦產業史為主題。
鐵道部園區:位於北門,展示鐵道文化與現代性主題。
美食推薦:附近有米其林推薦的點水樓(懷寧店),提供精緻港式料理,適合參觀後用餐。

 

台北旅遊景點▼

【台北景點】北投溫泉博物館 | 百年歷史日式溫泉.北投溫泉發展起源
【台北景點】北投圖書館 | 北投公園
【台北景點】西門町 | せいもんちょう | 台湾の原宿 | Ximending | 서문정 | ซีเหมินติง
【台北景點】西門紅樓 | 特色八角外觀紅建築‧西門町必去景點
【台北景點】華山文創園區 |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台北景點】象山 | 象山步道.象山公園
【台北景點】陽明山 | 擎天崗.太陽谷 | 冷水坑.冷擎步道 | 陽明山國家公園
【台北景點】新北投車站 | 百年驛站.免費溫泉手湯.新北投打卡必遊景點
【台北景點】Ever Rich昇恆昌內湖旗艦店 | 市區免稅購物.上萬種品牌不出國就能買
【台北親子景點】台北市立天文館 / 太空探索遊戲場,互動體驗
【台北親子景點】國立台灣博物館古生物大展→巨大恐龍生物+恐龍化石
台北-101觀景台.從高空看見台北-影音圖文全紀錄
台北-迪化街-永樂市場-【丸隆生魚行】立吞日本料理
台北-陽明山花季-花卉試驗中心.茶花巡禮.幽美茶花小徑,拍婚紗熱門景點
DON DON DONKI 西門店 | 24小時日本百貨.必買推薦.實逛店鋪完整分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榮新 的頭像
    榮新

    旅遊休閒樂活趣

    榮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