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跨海大橋,是連接白沙鄉和西嶼鄉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澎湖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它不僅是一座雄偉的橋樑,更串聯了澎湖群島的交通網絡,也成為了遊客來到澎湖必訪的景點。
歷史與工程
澎湖跨海大橋連接白沙鄉通梁村與西嶼鄉橫礁村,橫跨水流湍急的「吼門水道」,為台灣第二長的跨海大橋(全長2,494公尺),僅次於金門大橋。
第一代大橋(1970-1995):全長5,514公尺(含引道),橋面僅5.1公尺寬,單向通行需靠7處避車道,因鹹雨鏽蝕嚴重,通車五年後鋼筋即嚴重損壞。
第二代大橋(1996至今):採用抗硫水泥與鍍鋅鋼筋,橋面拓寬至13公尺,雙向車道設計,總造價10.28億新台幣,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建築特色
抗惡劣環境:吼門水道流速達每秒3公尺,冬季浪高危險,橋體結構強化抗風蝕與鹽害。
地標設計:橋頭拱門「澎湖跨海大橋」題字為蔣經國手書,夜間照明凸顯拱形輪廓
橋面南北兩端入口設有彩虹狀的白色拱型橋門,常吸引觀光客駐足拍照;在民國八十五年,新橋改建完成,現已全線雙向通車,並增設人行專用道,讓行人可以安心漫步橋面,欣賞夕陽海景、傾聽潮水浪濤、觀看大橋景觀。
澎湖跨海大橋全長共計2,494公尺,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據說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每當冬季東北季風來臨,更是怒濤洶湧,難以行船
1965年始建舊跨海大橋,197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漁翁島往來的交通困境。爾後,因橋樑腐蝕嚴重與橋梁坍蹋,於1984年拓寬陸堤,1996年完工通車成為雙車道新橋
澎湖跨海大橋位於澎湖縣白沙鄉,橫跨白沙嶼和漁翁嶼(西嶼),解決兩島的交通運輸問題,是國際著名的跨海大橋,於西元1965年開始興建,於1970年完工,在當時是東南亞第一座深海大橋,全橋包括兩端路堤長2478公尺,其中路堤長319公尺,橋面長2159公尺,橋面寬5.1公尺,而且有7處8公尺寬的避車道,大小橋孔共有76孔,橋墩74座,耗資新台幣壹億肆佰伍拾萬元,是澎湖本島交通主要幹道。
澎湖跨海大橋至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因橋墩在湍急的海流沖蝕、及長年東北季風吹襲、腐蝕嚴重,且因觀光交通量快速成長,使的原來的車道已不敷使用,所以澎湖縣政府從73年起即編列經費改建,終於85年1月竣工通車,改建後的澎湖跨海大橋全長為2494公尺,其中路堤1519公尺,橋梁975公尺、橋面全寬13公尺。遠望如長虹凌空,雄據台海之上,不但具觀光價值,更使交通暢流無阻。
澎湖跨海大橋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騎機車:
路線:從馬公市區沿「縣道203號」往北行駛,經中正橋、永安橋、白沙鄉通梁村後,即可抵達跨海大橋。
車程:約30分鐘(馬公市區至橋頭)。
公車:
路線:於馬公市公車總站搭乘「外垵線(21號)」或「通梁線(22號)」公車,至「跨海大橋站」下車(白沙端),西嶼端需搭21號至「橋頭站」。
班次:每日約4-6班,建議提前查詢澎湖縣公車時刻表。
台灣好行媽宮北環線:
預約制:需於行程前一天18:00前預約,單日券400元(65歲以上或澎湖居民200元)。
路線:從馬公市「西衛東站」發車,含跨海大橋、通梁古榕等北環景點導覽。
計程車/包車:
彈性選擇:可租用計程車或參加半日遊行程,適合多人同行或家庭旅客。
通樑公園對面就是聞名的澎湖跨海大橋,經澎湖縣府旅遊處邀請到畫師高典瑋進行3D彩繪,歷時一個月的時間,階梯上海龜翱遊海中完成,吸引民眾前往拍照留念,成為通樑公園新亮點!
3D彩繪階梯與一般的平面不一樣,階梯屬於地景藝術,只有一個角度看會是正的,從其他角度看會歪歪斜斜,每一個地景藝術都會有一個最佳四角位置,只有站在取好的四角,才能拍出完整的樣貌。
生動活潑的3D彩繪,充分展現澎湖海島風情
離開白沙鄉此端.前往西嶼端的跨海大橋
大橋西嶼端北側海域仍留有舊橋早期水泥柱和框架,靠西嶼一側留有斑駁的橋墩,分別說明早期西嶼電力是由高壓電線架跨海輸送,與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滄桑史。
1965年3月,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選擇在西嶼島北端(今橫礁村)和北山嶼南端(今通梁村)興建跨海大橋,但兩座島嶼之間有一洶湧的「吼門水道」阻隔。澎湖水域自古有「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的諺語流傳,吼門水道被喻為澎湖海域險惡航道之一,水流十分湍急,平均流速高達每秒3公尺以上,冬季風浪彈起、海象更為惡劣,故施工環境可謂十分嚴峻。
透過kkday與klook知名旅遊平台預購各項服務,超多方案與優惠,方便又省時。
澎湖旅遊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