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觀音亭,又稱觀音廟,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由澎湖水師游擊薛奎所倡建,主祀南海觀世音菩薩。觀音亭不僅是澎湖重要的信仰中心,更因其優美的海景而有「西瀛勝境」的美譽。澎湖觀音亭是一座集宗教、歷史、建築與自然景觀於一身的旅遊勝地。其悠久的歷史與精美的閩南式建築吸引文化愛好者,而親水遊憩區、彩虹橋與花火節則為家庭與年輕旅客提供多元體驗。
建築特色與藝術
觀音亭建築風格古樸莊嚴,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內殿則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右廂房供奉觀音佛祖,左廂房則供奉海龍王。寺前廣場設有兩尊灰泥糯米雕塑的雌雄獅像,原本屬於清代澎湖水師總鎮署衙門,於1937年遷移至觀音亭前。
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澎湖之役,3月29日,旗艦IeBayard(拜雅號)與IeDuchaffaut(迪沙佛號)巡洋艦二船泊於至觀音亭後,齊開大礮,縱橫轟擊。澎湖於三天內淪陷。媽宮形同廢墟,觀音亭損毀,廟內羅漢像及鐘鼓等文物為法軍所劫掠,媽宮城隍廟等亦毀於戰火。
日治時期昭和2年重建的建築中,以穿廊融合迴廊與護龍多重意象,上面並置六角鑽尖重簷式鐘鼓樓,呈現廟宇建築少見風格。佛寺前原鎮守於清朝澎湖廳通判衙前的糯米石獅,歷經百年不衰,更為全臺僅見作品。
觀音亭現今的形制規模為日治時期馬公後窟潭人稱「江司」的大木匠謝江(生卒年不詳)和謝自南(公元 1908年-1990年)父子,於昭和2年(公元1927年)所建,是馬公市區廟宇中規模最大者,格局為五開間兩進建築,屬於山門雙護龍帶天井、拜亭的特色格局,而兩側聯式馬背型屋脊,起伏的天際線,則增添觀音亭山牆立面視覺特色。
觀音亭歷經多次戰火摧毀,早期原有格局已不復見,現今只留下正殿上方、「薄海蒙庥」、「大慈悲」、「慈航普濟」等3塊古匾額
觀音亭是澎湖第一古剎,大殿供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佛三尊。內殿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兩側則有十八羅漢分別侍立,右廂房供奉觀音佛祖,左廂房供奉海龍王(是全臺灣唯一供奉的水神)。
觀音亭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閩南特色與獨特設計元素,主要特點如下:
平面佈局與結構
兩進式縱深:主體建築採用縱深兩進式佈局,前後殿由護龍(廂房)連接,形成封閉的四合院格局。
護龍與穿廊:日治時期重建的穿廊融合迴廊與護龍意象,強化空間層次感。
鐘鼓樓設計:六角鑽尖重簷式鐘鼓樓置於穿廊上方,為廟宇罕見配置,兼具功能與視覺焦點。
屋頂與外觀
三段式屋脊:立面明間與次間以屋梁分隔,形成聯式屋脊,整體為三間開屋面,兩側護龍採用馬背造型,起伏線條協調。
五段式屋脊:主屋脊分為五段,搭配兩側護龍的馬背山牆,形成層次分明的天際線。
細部裝飾與工藝
灰泥糯米雕塑:寺前廣場保留清代雌雄獅像,以灰泥混合糯米材質塑成,原屬清代水師總鎮署遺物。
匠師傳承:光緒年間重建由後窟潭匠師葉媽利主導,反映地方傳統工藝技術。
觀音亭正殿與拜殿因東北季風強勁,除屋簷幅度低緩,棟架高度受限,僅架有三斗疊層,在拜殿的脊桁雕有葫蘆型態的連珠疊斗,放諸臺灣廟宇頗為罕見。
旅遊資訊
地理位置: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7號
位於馬公市區,交通便利,距離市中心僅數分鐘車程。
開放時間:
觀音亭親水遊憩區全天開放(00:00-24:00)。
交通方式:
自行車/機車:馬公市區可租借自行車或機車,沿著海岸線輕鬆抵達。
公車:搭乘澎湖縣公車至「觀音亭」站,步行即可到達。
步行:從馬公市中心出發,步行約15-20分鐘,適合喜愛散步的遊客。
建議遊覽時段:
白天:適合參拜廟宇、遊玩沙灘或體驗水上活動。
傍晚:觀賞夕陽與火燒雲,彩虹橋燈光點亮後更添浪漫氛圍。
花火節期間(4-6月):夜晚觀賞煙火,建議提早到場搶占最佳觀賞位置。
注意事項:
夏季氣候炎熱,建議攜帶防曬用品與充足飲水。
花火節期間人潮眾多,建議提前規劃住宿與交通。
參拜時請保持肅靜,尊重宗教場所規範。
透過kkday與klook知名旅遊平台預購各項服務,超多方案與優惠,方便又省時。
澎湖旅遊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