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洞位於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之一,步道全長700公尺,需原路折返。「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除了峽谷之外,大理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褶皺等地形,以及在峭壁上絕地逢生的岩生植物,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

 

「九曲洞步道」口位於九曲洞隧道西端出口處,是人車分道的起點,公車站牌、公廁等設施均設在此。為維護在此上下車之遊客安全,新設景觀明隧道從九曲洞隧道延伸出來,提供往來車輛、行人完善之落石防護,兼顧安全及賞景之需求。

 

 

 

「九曲洞步道」原是中橫公路舊道,民國85年九曲洞隧道通車後,公路舊道改為步道。而後再加強步道安全及各項設施後,成為現今的「九曲洞步道」。步道中保留早年中橫公路的隧道,露出原石的隧道與山壁,可以看出當時修建公路原始的工法與痕跡。此外,早年日治時期為修建「採金道路」所鑿的施工便道,懸在步道外的岩壁上,窄小的路跡仍清晰可見。

 

 

 

「九曲洞步道」是中橫公路舊道改建而成,全長700公尺,需原路折返,和燕子口步道都是太魯閣峽谷地形精華的路段。立霧溪水切穿厚層大理岩,雕鑿出溪谷狹窄、兩岸山壁垂直陡峭的峽谷地形,是許多遊客喜歡造訪的景點。「九曲洞步道」入口位於臺8線中橫公路173.7K,距東端的太魯閣約13公里,距西端的天祥約5公里,搭乘公車可以直接到達步道入口,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擔心搭公車比較耗時,也可以選擇騎機車,入口處有設置機車停車格。

 

 

九曲洞此為太魯閣峽谷景致最美的一段,過了錐麓斷崖後,由於河谷的曲折切割,使得峭壁深峽也彎曲多變,公路開鑿在山壁之間,曲折迂迴的在山洞中前進,彷彿有繞不完的彎路,因此取名為「九曲洞」,倒不是因為有九個洞,只是用「九」來形容此處的多彎。進入九曲洞後,山光水色都被隔絕在外,彎曲的公路只能看見堅硬的岩層,而從靠近溪谷的洞穴中方能一窺峽谷風光。峽谷對面的大理岩,從深灰到純白,各式圖樣賦予人們豐富的想像空間。多變的自然景觀,穿洞公路的偉大工程,九曲洞結合了自然與人工的壯觀,今人嘆為觀止。

 

 


 

 

 

太魯閣國家公園「九曲洞步道」,在封閉施工6年之後於2019年6月重新開放,新開放的700公尺步道處處有亮點,除了中橫公路最窄峽谷之外,還有魚躍龍門、九曲蟠龍、拱形水泥景觀明隧道,是一條輕鬆好走的峽谷景觀步道。

 

九曲洞步道口附近山壁有多條岩石裂縫向上延伸,這是斷層,斷層是地殼運動擠壓造成岩石斷裂錯動的地形。由於造山運動劇烈,因此斷層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都可以輕易發現。

 

  


 

 

九曲洞峽谷則因為立霧溪水渦流及溪中攜帶沙石,不斷磨蝕大理石,而形成聞名遐邇的太魯閣峽谷。

 

新的「九曲洞步道」爲了防止落石意外,前段設置了三處景觀明隧道以及類似地下道的「水景步道」,讓遊客能更安心的旅遊賞景

 

 

景觀明隧道採與環境相似的拱形清水模工法施作,柱子上頭還設計「金花石蒜」、「台灣蘆竹」等多達5種峽谷植物浮雕。

 

 

 

 

「九曲洞步道」里程200公尺處,有一段更靠近溪谷的水景步道,帶領遊人從較低的位置更親近峽谷,在這裡聆聽立霧溪急流震耳的水聲,不難感受到立霧溪強大的侵蝕力。

 

 

 

 

 

 

 


 

 

 


 

九曲洞因中橫公路蜿蜒曲迴而得名,其岩石係由厚層的大理石所構成。該厚層大理岩屬於大南澳片岩之九曲層,原岩為二疊紀末期(約兩億五千萬年前)生物殘骸堆積而成的石灰岩,後來經過7,000至8,000萬年前南澳運動變質成為大理岩。 九曲層的大理岩是灰白相間條帶構造,可能為變質作用時之分凝作用生成之條帶。今以中部橫貫公路燕子口至九曲洞一帶為代表,描述其野外特徵及產狀。 這些大理岩原深埋於地底,因為約數百萬年前開始的蓬萊造山運動而持續的隆起、抬升,再加上立霧溪不斷下切與侵蝕作用,形成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瑰麗的部分。

 

九曲洞對岸有一條小溪注入立霧溪,陡急的溪水沖蝕大理石壁,在山壁上跳躍翻滾,而大理石山壁也被水切出一道彎曲而狹窄的峽谷,從外觀上看來,有一巨大的大理石佇立在一旁,狀似越過急流的大魚,因此有人將此地取名為「魚躍龍門」。

 

 

 

 

 

 

 

 

 

 

太魯閣峽谷景觀聞名於世,但沿中橫公路出露的岩石除大理岩外,尚有片岩、片麻岩、板岩、石英燧石等,上述岩石並以不同程度互層、交錯出現。各種岩石經地殼抬昇、立霧溪相對下切、數千萬年來所呈現於世人眼前的河谷型態也不一,大理石獨因其岩性緻密,於河水下切時上坡不易崩落,而呈垂直壁立的U形峽谷。

 

 

 

 

遊客在九曲洞步道走過山壁上刻有梁寒操先生所提之「九曲蟠龍」後,應該可感受到一陣陣突如其來的強風吹襲,有時甚至讓人站不穩腳步!這股強風形成跟太魯閣峽谷的地形構造有很大的關係。當風從寬闊處吹進狹窄的峽谷後,氣流瞬間被地形壓縮而風力增強,風速也加快,形成一個強勁的風口,這種現象被稱為「狹管效應」(Valley effect)或是「峽谷效應」。

 

 

當風從寬闊處吹進狹窄的峽谷後,氣流瞬間被地形壓縮而風力增強,形成「峽谷效應」

 

 

 

 

 

 

 

 


 

 

 


 

 

 

 

 

 

 


 

 

 

 

 

 


 

 

 

 


客運
1.從花蓮或太魯閣搭乘臺灣好行太魯閣線,及花蓮客運開往天祥、洛韶、梨山方向班車,在九曲洞下車。
2.從新城(太魯閣)火車站或太魯閣搭乘太魯閣客運開往天祥方向班車,在九曲洞下車。
3.從天祥搭乘臺灣好行太魯閣線、花蓮客運及太魯閣客運開往花蓮、新城(太魯閣)火車站方向班車,在九曲洞下車。
開車
1.從太魯閣出發,沿著中橫公路至指標173.7k即可到達「九曲洞步道」口。九曲洞無停車場,車輛需停放至綠水、合流停車場後,轉乘客運至九曲洞。
2.從合歡山、大禹嶺等地出發,沿著中橫公路至指標168.5k天祥停車場停車後,轉乘客運至九曲洞。
停車資訊:九曲洞(位於中橫公路173.7k)鄰近停車位置
1.太魯閣遊客中心(位於中橫公路188.5k):大客車位19格、小客車位67格。【距離九曲洞約14.8公里】
2.合流(位於中橫公路171.4k):大客車位5格、小客車位8格。【距離九曲洞約2.3公里】
3.綠水(位於中橫公路170.7k):大客車位23格、小客車位11格。【距離九曲洞約3公里】
4.天祥(位於中橫公路168.5k):大客車位19格、小客車位69格。【距離九曲洞約5.2公里】

 

謝謝大家閱讀文章,喜歡的話別忘記按讚分享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橫跨花蓮、南投及臺中。

太魯閣國家公園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岩峽谷景觀聞名。沿著立霧溪的峽谷風景線而行,觸目所及皆是壁立千仞的峭壁、斷崖、峽谷、連綿曲折的山洞隧道、大理岩層和溪流等風光。

四百萬年前,菲律賓海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而成臺灣,慢慢隆起的中央山脈表層岩層受到風化侵蝕作用而剝離,大理岩因而露出地表。這些大理岩受到立霧溪長期侵蝕下切作用與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形成幾乎垂直的峽谷。公園內巨峰林立,從清水到南湖大山頂,落差達3,742公尺,造就了層次複雜的植物林相,並提供野生動物棲息活動的空間。

瀑布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的景觀,從太魯閣口到文山間,瀑布相當多,最著名的要屬白楊瀑布、銀帶瀑布、長春瀑布、綠水瀑布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小流瀑。

燕子口和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讓人心動的自然奇觀,也是峽谷最窄的兩段,臨溪側闢有人行步道供遊客漫步欣賞。燕子口對岸大理石峭壁上可見到許多小洞穴,每當春夏之際,常有小雨燕和洋燕在峭壁間穿梭鳴唱,或在洞穴內築巢,故而得名燕子口。而九曲洞「如腸之迴、如河之曲」的隧洞景觀,遊客可沿迴轉曲折的半明半暗路線欣賞峽谷風光。

 


自行開車:
國道1號-彰化系統交流道下-國道3號-霧峰系統交流道下-國道6號-埔里端交流道下-省道臺14線-省道臺14甲線-省道臺8線。
國道5號-蘇澳交流道下-省道臺9線。

大眾運輸:
搭臺鐵至花蓮站或新城站下-轉搭台灣好行310太魯閣線至太魯閣遊客中心站下。
搭臺鐵至花蓮站或新城站下-轉搭花蓮客運1133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站下。
搭臺鐵至新城站下-轉搭花蓮縣公車302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站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榮新 的頭像
    榮新

    旅遊休閒樂活趣

    榮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