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風洞(馬來語:Batumalai Sri Subramaniar Swamy Devasthanam、Batu Caves,坦米爾語:பத்து மலை)是個擁有一系列洞穴與寺廟的石灰岩山丘,位在距離馬來西亞吉隆坡北方13公里的雪蘭莪州鵝嘜縣。
位於黑風洞入口山腳、140-英尺(43-公尺)高的室建陀神像經過三年的興建時間,於2006年一月的大寶森節揭幕。該神像造價2千4百萬印度盧比,耗費1,550立方公尺量的混凝土,250公噸的鋼筋,以及300公升的金漆,由15位印度來的雕刻家所完成;目前為世界上最高的室建陀神像,也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印度教神像。
黑風洞的石灰岩約形成於四億年前,早期部分洞穴被馬來西亞原住民用作住所。1860年代,馬來西亞華人為了取得鳥糞來做肥料而開鑿黑風洞。
黑風洞真正被世人所知則是直到1878年被殖民者和美籍生物學家威廉‧霍納迪紀錄才逐漸成名。
272梯級陡峭階梯.腳力與體力是考驗
沿途猴子出沒
黑風洞的寺廟群位於山丘海拔100公尺以上的地方,主要包含三個主洞,以及其他20多處較小的洞穴,總計整個石灰岩面積達255公頃
最大的被稱作神廟洞,其有著超過100公尺高的的天花板和裝飾華麗的印度教神龕,需要攀登272級的階梯才能到達該處。
黑風洞的重點慶典為印度教社會一年一度的大寶森節(坦米爾語:தைபூசம்);其不只是馬來西亞印度教徒參與,更有來自印度、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的印度教徒前來朝聖,使黑風洞成為世界性的印度教聖地。
在大寶森節前,信徒得先經過48天左右的禁慾和齋戒儀式。在大寶森節的清晨,信徒會從吉隆坡馬里安曼興都廟一路通往黑風洞,過程持續八小時;信徒會吊掛兩壺鮮奶的桿子前往祭拜室建陀,或是手持、肩負巨大並裝飾過的架子,該架子被稱作「卡瓦第」,為贖罪架或行動祭壇之意。
其內還有許多需要萬年形成的鐘乳石、石筍,造出錯綜複雜的各種岩石地形。為了保持洞內的生態,該洞並不對外開放,由馬來西亞自然學會管理,並會舉辦教育性質的探險活動。
從洞內出來.往下俯瞰
【馬來西亞】旅遊景點.餐飲.住宿.氣象.交通.詳細圖文連結▼
①觀光景點▼
麻六甲【法摩沙堡.聖地亞哥城堡】.聖地亞哥城門.獨立宣言紀念館
②餐飲▼
③住宿▼
④旅遊資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