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一個古老而多元的宗教,起源於印度,涵蓋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靈性傳統。新加坡的印度人社群及其文化根源深厚,尤其是印度教在當地的影響力。
印度人在新加坡的歷史
早期移民: 印度人的移民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隨著英國殖民政府的建立,許多印度人來到新加坡尋找工作和機會。最初的移民主要是男性,包括軍人、勞工和商人。
社區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社群逐漸穩定,並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結構。根據2020年的人口普查,印度人約佔新加坡總人口的9.0%,成為第三大族群。
印度教在新加坡
信仰分布: 根據2020年的人口普查,約57.3%的印度人自我認同為印度教徒。印度教在新加坡主要由南印度裔的印度人信奉。
寺廟建設: 新加坡擁有約35座印度教寺廟,其中大多數建築風格為南印度德拉維達風格。著名寺廟包括:
Sri Mariamman Temple: 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建於1827年,供奉雨水和生育女神瑪莉安曼。
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位於小印度,是供奉女神卡莉的寺廟,以其壯觀的建築而聞名。
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 建於1885年,供奉維希努神,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場所。
文化活動與節慶
重要節慶: 新加坡的印度教徒慶祝多個重要節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排燈節(Deepavali): 這是一個象徵光明戰勝黑暗的重要節日,在新加坡被定為公共假日。慶祝活動包括點亮油燈、家庭聚會和傳統美食。
泰普薩姆(Thaipusam): 這是一個盛大的朝聖節日,信徒們會攜帶裝飾華麗的“kavadis”走過城市,進行宗教儀式。
新加坡旅遊,今日參觀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
維達帕提雅卡雅曼興都廟
Sri Vadapathira Kaliamman Temple
地址:555 Serangoon Rd, Singapore 218174
官網:srivadapathirakali.org
電話:+65 6298 5053
開放時間:06:00–21:00
位於小印度核心地帶的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寺廟之一。
新加坡的印度教寺廟通常對外開放,並歡迎所有訪客進入,但有些地方可能僅限信徒進入內部聖所。在參觀時,訪客需脫鞋並保持尊重,建議穿著保守服裝。此外,大多數寺廟允許拍照。
印度教中的哈奴曼(Hanuman)。
身份: 哈奴曼是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中的重要角色,被視為力量、勇氣、智慧和奉獻的象徵。
形象: 他通常被描繪成一隻猴子的形象。
事蹟: 哈奴曼以其對羅摩(毗濕奴的化身)的忠誠和在羅摩與羅波納的戰爭中的英勇表現而聞名。
信仰: 他在印度教中受到廣泛崇拜,被認為是能夠驅除邪惡、帶來好運的神祇。
印度教中的迦樓羅(Garuda)。
身份: 迦樓羅是印度教神話中的神鳥,也是毗濕奴神的坐騎。
形象: 他通常被描繪成半人半鳥的形象,擁有金色的翅膀和強壯的身體。
事蹟: 迦樓羅以其強大的力量和對毗濕奴的忠誠而聞名。他被認為是蛇的敵人,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
信仰: 迦樓羅在印度教中受到崇拜,被視為力量、速度和保護的象徵。
下列圖片中有兩個印度教神祇:
右邊:圖中的女性神祇可能是拉克什米(Lakshmi)。拉克什米是印度教的財富、幸運和繁榮女神,也是毗濕奴神的配偶。她經常被描繪成手持蓮花或盛有金幣的容器,象徵著豐饒和吉祥。
左邊:圖中較小的象頭神祇是迦尼薩(Ganesha)。迦尼薩是智慧、知識和去除障礙之神,在印度教中廣受尊崇。他的象頭形象非常容易辨認。
下列圖片中有兩位印度教神祇:
左邊:圖中的女性神祇是拉克什米(Lakshmi)。拉克什米是印度教的財富、幸運和繁榮女神,也是毗濕奴神的配偶。她經常被描繪成手持蓮花或盛有供品的容器,象徵著豐饒和吉祥。
右邊:圖中較小的神祇是穆盧干(Murugan)。穆盧干是印度教的戰神,濕婆神和帕爾瓦蒂女神的兒子,也被稱為斯坎達(Skanda)或卡爾蒂凱亞(Kartikeya)。他通常被描繪成手持長矛,象徵著力量和勝利。
印度教是一個極其多元的宗教體系,擁有許多不同的教派,每個教派在教義、儀式和崇拜對象上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印度教教派:
濕婆派(Shaivism)
濕婆派以濕婆神為主要崇拜對象,認為他是宇宙的創造者和毀滅者。這一教派強調冥想和內心的靜修,並且有自己的經典文獻,如《濕婆經》。
毗濕奴派(Vaishnavism)
毗濕奴派崇拜毗濕奴神,視其為宇宙的維護者。這一教派強調神的化身(如拉瑪和克里希納)以及信徒與神之間的親密關係。毗濕奴派有許多經典,如《薄伽梵歌》和《拉瑪亞那》。
性力派(Shaktism)
性力派以女神(如杜爾迦和卡莉)為主要崇拜對象,認為女性神性是宇宙力量的源泉。這一教派強調女性的力量和能量,並且有許多儀式和節慶與女神崇拜相關。
師摩多派(Smārtism)
師摩多派是一種更為包容的教派,崇尚多位神明,包括濕婆、毗濕奴、女神等。這一教派強調知識和智慧,並鼓勵信徒根據個人的靈性需求選擇崇拜對象。
寺廟內部景觀
信徒
下列圖片中的主要神祇是毗濕奴(Vishnu)。
身份: 毗濕奴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被視為宇宙的保護者和維持者。
形象: 他通常被描繪成擁有四隻手臂,手持法螺、輪寶、蓮花和權杖。圖片中他坐在中間,符合這些特徵。
事蹟: 毗濕奴以多次化身降臨地球,以拯救世界脫離邪惡而聞名。其中最著名的化身包括羅摩和克里希納。
信仰: 毗濕奴在印度教中受到廣泛崇拜,被認為是慈悲、正義和保護的象徵。
印度教的主要經典
吠陀經(Vedas)
吠陀經是印度教最古老和最重要的經典,包含了宗教儀式、咒語和讚美詩。它分為四部: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形成了印度教的基礎。
奧義書(Upanishads)
奧義書是吠陀經的後期部分,主要探討哲學和靈性問題,包括自我(Atman)與宇宙真理(Brahman)的關係。這些文本強調內在的靈性覺醒和知識的重要性。
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這部史詩包含了《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其中記載了王子阿爾朱那與神克里希納之間的對話,探討了義務、道德和靈性等主題,是印度教的重要文獻之一。
下列圖片為印度教的穆盧干(Murugan)神,以及他的兩位妻子Valli和Devasena。
穆盧干(Murugan):
他是印度教的戰神,濕婆神和帕爾瓦蒂女神的兒子,也被稱為斯坎達(Skanda)或卡爾蒂凱亞(Kartikeya)。
在圖片中,他位於中間,手持武器,象徵著力量和勝利。
Valli 和 Devasena:在圖片中,她們分別位於穆盧干的兩側。
她們是穆盧干的兩位妻子。
Valli通常被認為是部落的養女,象徵著自然和鄉村生活。
Devasena是天神的養女,象徵著天界。
新加坡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 ▼
新加坡旅遊資訊,請點選如下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