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印度人(或稱印度裔新加坡人)是該國第三大族群,約佔總人口的7.4%至9%。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英國殖民者開始從英屬印度引進勞工、士兵和商人。
歷史背景
早期移民
新加坡的印度社群最早在1819年隨著英國殖民時期的開始而形成。初期的移民主要是契約工人和士兵,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來到新加坡定居。1824年的人口普查顯示,當時新加坡有765名印度人,佔總人口的7%。
社會結構
在19世紀,印度裔社群主要由普通勞工組成,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20世紀以後,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移民逐漸增加,使得社群內部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差距。
印度區(Little India)是新加坡的一個充滿印度文化氛圍的社區,主要由泰米爾人組成,位於新加坡河的東岸。這個區域以其色彩繽紛的建築、豐富的美食和獨特的文化活動而聞名,是體驗印度風情的理想場所。
歷史背景
小印度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當時隨著英國殖民者引進大量印度勞工,這裡逐漸發展成為印度人的聚居地。最初,小印度吸引了從事牲畜貿易的商業活動,隨著時間推移,該區域演變為一個充滿印度文化特色的社區。
小印度區主要景點
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
實龍崗路是小印度區的主要街道,也是最早的商業區。街道兩旁擁有各式各樣的商店,包括金飾店、餐廳和日用品店,吸引遊客前來購物和用餐。
維拉馬卡里拉曼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
這座廟宇建於1881年,是供奉女神Kali的重要場所,以其華麗的雕刻和色彩鮮豔的外觀而著稱。廟內常有信徒參拜,是了解當地宗教文化的重要地點。
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
小印度拱廊是一個熱鬧的購物區,擁有多家商店和餐館,出售各種傳統印度商品,如香料、紗麗和手工藝品。這裡是體驗地道印度文化的好去處。
印度文化中心(Indian Heritage Centre)
此中心致力於展示和慶祝新加坡印度社區的歷史與文化,館內有許多展覽介紹印度的傳統、藝術和工藝。
小印度藝術區(Little India Arts Belt)
這裡有色彩鮮豔的街屋和壁畫,是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陳東齡故居是該藝術區的一個重要建築,以其獨特的設計吸引眾多遊客。
小印度的街名以19 世紀居民的名字命名:南洛街(Dunlop Street) 源自一個歐洲家庭的姓氏;柏利利奧巷(Belilios Lane) 源自牛進口商IR Belilios 姓氏;而甘貝爾巷(Campbell Lane) 則以英國士兵Colin Campbell 先生的名字命名。
新加坡的小印度區以其色彩繽紛的建築而聞名,這些鮮豔的顏色不僅吸引遊客,也反映了該地區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下是小印度區房屋色彩繽紛的幾個原因:
文化影響
印度文化的表現
小印度區的建築色彩受到印度文化的深刻影響。在印度,鮮豔的顏色通常用於節慶和宗教儀式,象徵著喜悅和繁榮。這種文化特徵在小印度的建築中得到了延續,體現了社區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自豪感。
歷史背景
華人富商的影響
小印度區內著名的陳東齡故居(House of Tan Teng Niah)就是一個例子。這棟建築是由華人富商陳東齡為妻子所建,最初是全白色,後來經過修復與重新粉刷,漆上了五彩繽紛的顏色,以更好地融入周圍環境並吸引遊客。
政府政策
定期維護與美化
新加坡政府對小印度區內的歷史建築進行定期維護,每五年會進行一次顏色更新,居民可參與投票選擇顏色。這不僅保持了建築的新鮮感,也促進了社區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藝術與創意
街頭藝術與壁畫
小印度區內還有許多壁畫和街頭藝術,這些作品使用了各種鮮豔的顏色,進一步增強了整體視覺效果。這些藝術作品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的熱點。
南印度素食、北印度唐杜里燒烤美食、印度煎餅(roti prata 圓形烙餅)和拉茶(馬來語teh tarik )等美食讓人胃口大開。 欣賞烹茶高手拉製熱奶茶,是奇妙無比的表演技術。
進入小印度,濃烈的辣椒與咖哩氣味就瀰漫空中。商店裡陳列著銀器、銅器、民族特色的珠寶、茉莉花環和絲製莎麗。
小印度區主要文化特徵:
文化特徵
宗教與建築
小印度區內有多座重要的宗教建築,如維拉馬卡里拉曼廟(Sri Veeramakaliamman Temple)和阿都卡夫回教堂(Abdul Gafoor Mosque),這些建築展示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獨特風格,反映了社區的宗教多樣性。
傳統美食
小印度以其豐富的美食而聞名,提供各式各樣的印度料理,如南印度素食、北印度唐杜里燒烤、咖喱魚頭及印度煎餅(roti prata)等。這裡的餐廳和小吃攤常常吸引遊客和當地居民前來品嚐地道風味。
購物與手工藝
小印度區有許多商店和市場,出售傳統的印度商品,如紗麗、金飾、香料和宗教用品等。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是購物的熱點,提供各種手工藝品和特色商品。
節慶活動
小印度區在屠妖節(Deepavali)和豐收節(Pongal)等傳統節日期間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街道上裝飾著五光十色的燈飾,吸引大量遊客參加,這些活動展示了社區的文化活力和凝聚力。
小印度區 交通:往烏節路(Orchard Road)乘新巴64號、 65號或111號公共汽車到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地鐵:NE線小印度站(Little India),車站編號NE7。
這裡可以感受濃厚印度民俗風情。建築多為印度風格,色彩斑斕但是看起來不顯得雜亂反而別具特色,可說是縮小版印度。
水果店 ▼
各式水果.沒有台灣水果漂亮.但也是當地特色
甜點店 ▼
印度甜點
竹腳中心是新加坡最大室內傳統市場,商品種類令人目不暇給,各式食材應有盡有。
小七 ▼
走廊
留影
小印度菜市場裡有很多賣鮮花攤販,他們手工把鮮花一朵朵編織起來,有帶在頭上的也有掛脖子上的。這種花有白色,黃色,紅色的花朵有的呈橢圓形,有的呈水滴形,香氣遠非其他品種所能媲美,厚實的花瓣可以保存大量水分,最長兩天都不會枯萎。
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地的移民遠渡重洋來到新加坡,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形成了一個個種族聚居地。最早期的時候,中國人大都聚集在牛車水附近,馬來西亞人則聚集在芽籠。而小印度這條街區,就是印度人的聚集地。
雜貨店擺滿了各種極具印度民族特色的產品,從茉莉花飾到印度物品,應有盡有
拍照店 ▼
街頭上許多特別的塗鴉也是印度人熱情奔放性格的展現。
小印度用顏色來詮釋印度人性格。街上印度人穿著鮮豔傳統紗籠,街道兩旁建築被五顏六色的線條所裝飾。
蔬果店 ▼
留影
印度文化中心 ▼
相對中國建築的含蓄,印度風情建築在色調上表現更狂野。細節上找不到重複的地方,建築物、商業招牌色彩都不一樣。
留影
獨具特色濃郁色彩建築,土黃色明亮溫暖熱烈,靛藍色沉鬱冷淡寧靜
若你喜歡拍照,可以特別去小印度街頭感受隨手一拍的濃郁色彩,若你喜愛美食小吃,可到此品嚐獨具特色的印度咖哩,若你是藝術愛好者,這裡有美輪美奐佛像雕塑。小印度可以滿足大眾要求。
印度餐館-品嘗咖哩與奶茶
餐館內部
新加坡的印度餐廳提供多樣化的菜色,涵蓋了來自印度各地的美食,並融合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印度菜色及其特點:
南印度菜
1. Dosa︰薄脆的米漿薄餅,通常內餡為馬鈴薯泥,搭配各種醬料和咖哩。
2. Idli︰蒸米糕,通常與椰子醬和香料醬一起享用,是一種健康的早餐選擇。
3. Vadai︰用扁豆製作的小圓餅,外脆內軟,常作為小吃。
4. Thali︰一種南印度套餐,包含白飯、各式咖哩、蔬菜、酸奶和甜品,通常在不銹鋼盤中上菜。
5. Rasam︰一種酸辣湯,通常以羅望子為基底,常在飯後享用。
北印度菜
1. Tandoori雞︰在tandoor(大型土爐)中烹製的雞肉,外焦內嫩,風味獨特。
2. 黃油雞(Butter Chicken)︰用奶油和番茄醬製作的濃郁咖哩,是北印度非常受歡迎的一道菜。
3. Paneer Tikka︰烤製的凝乳酪塊,通常用香料腌製後放入tandoor中烹調。
4. Naan︰在tandoor中烤製的扁平麵包,常用來搭配各種咖哩。
融合菜色
1. 咖哩魚頭︰受中式影響的一道菜,以魚頭為主料,用香辣咖哩煮成,風味獨特。
2. 黃姜飯(Nasi Kandar)︰馬來風味的米飯,搭配咖哩雞、羊肉或魚肉,是新加坡特色的融合菜之一。
甜品
1. Gulab Jamun︰炸牛奶球浸泡在糖漿中,是一道受歡迎的甜點。
2. Laddoo︰圓形甜點,由鷹嘴豆麵粉或小麥製成,口感柔軟。
3. Burfi︰一種以牛奶和糖為主料的軟糖,有多種口味可選擇。
紅咖哩與黃咖哩.交織成印度濃郁口味
在新加坡,印度奶茶不僅是餐廳和咖啡館常見的飲品,也是街頭小吃攤的重要選擇。許多當地人喜歡在早餐或下午茶時段享用這種飲品,並常搭配印度煎餅(Roti Prata)等小吃。
留影
新加坡景點圖文,請點選如下連結 ▼
新加坡旅遊資訊,請點選如下連結 ▼
小印度區,Little India,新加坡,新加坡自由行,新加坡旅遊,新加坡跟團,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