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浦澳地質公園位於連江縣莒光鄉(西莒島)的東南方,以其豐富多樣且獨特的海蝕地形景觀而聞名。這裡的岩石主要由花崗岩和玄武岩組成,經過長年累月的海浪侵蝕、風化作用和地殼變動,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岩怪石、海蝕洞、海蝕柱、海蝕平台等壯麗景象,
地理位置與範圍
菜浦澳位於西莒島東北方,隸屬田沃村,為一個典型的海灣小澳口,海岸線陡峭且礁岩密布,為馬祖地質公園十個景點之一。
地質公園總面積約369公頃,涵蓋西莒菜浦澳及周邊海岸,管理由連江縣政府及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負責。
地質特色
菜浦澳的主要岩石為凝灰岩和流紋岩,屬於火山碎屑岩類,生成於約1億3千萬年前的早白堊紀,是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快速冷卻堆積形成的噴出岩。
岩石呈灰白色,節理發達,部分節理面平整如刀切,岩石風化嚴重且破碎,海岸線形成多樣的海蝕地形,如海蝕崖、海蝕溝、海蝕柱、海蝕洞和顯礁,展現出壯麗的海蝕景觀。
岩石與馬祖其他島嶼的花岡岩不同,凝灰岩的礦物結晶不明顯,部分呈流動狀構造,反映火山噴發時的特殊地質過程。
菜浦澳位於西莒島東北方,據說乃因澳口盛產紫菜而得名。在青帆深水碼頭未完成前,菜浦澳是西莒最主要夏季進出港的澳口。菜浦澳沿岸自然地質屬花崗岩錐狀形,花崗岩脈呈放射狀深入海中,懸崖及險礁堆起千層浪,形成大小不一的海蝕景觀。花崗岩岩質堅硬,因長期受風化及海浪侵蝕作用,多形成崩崖、險礁等地形,因此形成海濱地形十分多樣地質景觀。
自然生態與人文特色
菜浦澳海域盛產紫菜,當地居民長期在澳口採集紫菜,形成獨特的漁業文化,並以此得名。
菜浦澳據點為軍事重要據點,現仍由軍方管理,保留戰地政務時期的軍事設施,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部分區域對外開放參觀。
觀測平台因無光害,是夜間觀賞藍眼淚的絕佳地點,遊客可在此欣賞海浪拍打礁岩時閃耀的藍色生物光。
附近設有觀景平台,可俯瞰菜浦澳全景及周邊海域,視野開闊,適合攝影與自然觀察。
在青帆深水碼頭未完成前,菜浦澳是西莒最主要夏季進出港的澳口,夏季南風海浪陣風達7級以上,客船與商船都須在菜浦澳靠泊;再加上周圍海流變化大、漁源豐富,除了是海釣及拾貝的絕佳場所,更因澳口盛產紫菜而得名,每到產季,沿海一塊屬於陳將軍廟的大石,便會開放競標,得標者才有權利採集石塊上的紫菜,也算是馬祖一個相當特別的風俗民情。
菜埔澳昔日觀測平台由於沒有光害打擾,是夜間觀賞藍眼淚的最佳拍攝點,從平台往下望去,藍眼淚隨著浪花拍打岸邊礁岩時閃耀著藍色光芒,在海中若隱若現,很是美麗。
西莒菜浦澳為西莒東北方的小灣澳,為當地居民採集紫菜的場所,旁邊有一凸出海岸的顯礁,在戰地政務時期為軍事據點,除了軍事設施外,海岸的區域有開放參觀。海岸岩石風化嚴重,岩石型態都很破碎,可以很清楚看到岩石的節理及堆積在海岸的石塊。沿著島礁海岸行走,海岸邊的岩石與南、北竿的花岡岩不同,礦物結晶不明顯,部分呈現流動的構造,在火成岩分類中為「凝灰岩」,是岩漿噴出地表,快速冷卻的產物。
馬祖西莒島菜浦澳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特徵包括:
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由凝灰岩和流紋岩構成,屬於火山碎屑岩類,生成於約1億3千萬年前的早白堊紀。凝灰岩由火山灰快速冷卻堆積而成,呈灰白色,節理發達,部分節理面平整如刀切。
海蝕地形:受海水侵蝕作用,形成多樣的海蝕景觀,包括懸崖、海蝕溝、海蝕柱、海蝕洞和險礁。海岸線陡峭,岩石破碎,展現出豐富的海蝕地貌。
岩石節理與風化:岩石節理分布明顯,海水滲入節理形成溝渠與海蝕洞,影響岩石的風化與侵蝕程度。岩石經長期風化與海蝕,呈現多樣化的破碎狀態。
特殊岩石結構:凝灰岩的節理面平整,像被刀子切割,岩石呈現流動的構造,與南北竿的花岡岩不同。此外,流紋岩來自迅速冷卻的岩漿,具有獨特的晶體結構與顏色。
地層年代:凝灰岩屬於早白堊紀(約1億3千萬年前),代表火山活動的遺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