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浦聚落位於連江縣莒光鄉(東莒)的東南方,相較於熱鬧的福正聚落,大浦聚落更顯得寧靜而樸實。它同樣依山傍海而建,但規模較小,保存了更為原始的閩東漁村風貌。大浦聚落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獨特的戰地文化遺跡以及寧靜的氛圍吸引著遊客。
地理位置與環境特色
位置: 東莒島東南方,面向太平洋。
地形: 依山坡地而建,地勢起伏較大,擁有較多天然的岩岸地形。
景觀: 擁有壯闊的海景,可欣賞到海蝕地形、礁岩和豐富的海洋生態。聚落周邊的自然環境保存良好,綠意盎然。
氣候: 與東莒其他地區相似,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多風。
大埔原名「大浦」,福州語的「浦」即為小港灣的意思。由於東莒附近海域早期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而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澳口面南,屬天然港灣;聚落的「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因此島上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捕魚的澳口,因而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
自從1992年戰地解除、漁獲驟減後,人口逐漸外移,大浦聚落甚至成為一處只剩鬼神、不見人影的雜草蔓生之地,昔日漁村榮景已成追憶;直至近十年,在有心人士與政府部落活化政策合作下,新住民與藝術家進駐,修屋築牆、活化老屋、帶動生氣,漸漸開始有居民回歸,有民宿、有遊客,讓大浦重生。
「大埔(浦)」為東莒島上的自然村之一,聚落旁之灣澳較東莒沿海「酒罈浦」大,且較一般澳口深長且窄,因此而得名,村落構建於大坪西側山麓一帶,先民原稱「大浦」。後來國軍進駐後,不了解「大浦」地名原意,將其定為「大埔」而沿用。因聚落地理環境的組成而得名「大埔(浦)」,倚賴自然環境所賦予之以漁為主、農為輔的海島生活文化,包含地景以及大埔聚落現存的下底路(魚路古道),都可說明聚落歷史發展的各種面貌,實為馬祖地區聚落發展形態之代表。
站在大浦聚落的岬角觀景台,這裡視野遼闊,是觀賞林坳嶼的最佳景點,沿大浦路東北行,一到靶場折向東,便接上新闢的東洋山步道,東洋山步道與北竿螺蚌山自然步道堪稱馬祖步道二絕,展現的都是壯闊的氣度。
大浦聚落,大浦聚落澳口朝南,曾經是東莒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全盛時有50多戶人家、200多位居民,港內停泊數十艘大大小小漁船,人丁興旺;附近海域早期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可謂天然港灣,加上聚落對面之「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改變漁作澳口,因而有「夏福正,冬大浦」的居住慣例。
建築特色與文化
大浦聚落保有傳統閩東文化建築群,與東莒福正聚落、北竿芹壁聚落、南竿津沙聚落同為連江縣內登錄的聚落保存區。
聚落內建築多為閩東石屋,使用當地花崗岩亂石砌牆,屋頂覆蓋紅瓦,瓦片上壓有石塊以防風,屋牆排列整齊且通風透氣,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
建築依山勢錯落排列,呈現大地色系,與自然環境融合,屋頂設計考量強風,部分廟門改為拉門形式以抵抗東北季風。
聚落中仍留有許多匠心獨具的山牆窗櫺,見證昔日的繁華風貌。
昔日的大埔是個人丁興旺的大漁村,國民政府遷臺前,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居民200餘人,港內停著數十艘大小漁船,村內還建有一座白馬尊王廟,迄今170餘年。但漁業漸漸蕭條後,人口大量外移,目前僅剩一戶居民居住。昔日的漁村榮景雖已成追憶,卻是遊客或歸鄉人士駐足緬懷之地。
聚落現況與活化
2009年之前,大浦聚落曾有十多年無人居住,後來政府與有心人士推動活化政策,修繕老屋,吸引藝術家及新住民進駐,將老屋轉為藝術空間,逐步帶動聚落再生。
「以X換生活」計畫鼓勵外地人以技能換取食宿,促進文化交流與聚落活絡,吸引許多藝術家和新住民成為大浦的新居民。
目前聚落已有約7位常住人口,部分原居民也逐漸回流,村落開始恢復生氣。
旅遊與自然景觀
大浦聚落附近設有岬角觀景台,是觀賞林坳嶼的絕佳地點。
從大浦聚落出發可接上新闢的東洋山步道,該步道與北竿螺蚌山自然步道並稱為馬祖的兩大絕美步道,展現壯闊的自然景觀。
聚落保留原始風貌,無新建築干擾,適合喜愛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的旅客深度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