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聚落位於南竿島東北方,因南竿全島形似犀牛,該聚落恰處「牛角」位置而得名,1970年代更名為「復興村」。地理位置三面環山、北臨海峽,與北竿島隔海相望,西側緊鄰牛角嶺裸露的花崗岩脈,形成獨特峽谷地形。
歷史與發展
漁業鼎盛期:1960年代前因位居南北洋流交會處,漁汛不絕,曾為馬祖第一大漁村,澳口常停泊200餘艘漁船,帶動花崗石印章屋大量興建。
產業轉型:隨漁業資源枯竭與行政單位外移逐漸沒落,1998年起推動「長住牛角」社區運動,透過老屋修復活化,轉型為藝文聚落。
建築特色
花崗石厝:採用當地花崗岩建造「印章屋」,呈現方正格局與厚實牆體,展現漁村樸實風格。
階梯巷弄:依山勢層疊而建的房舍形成錯綜階梯式巷道,保留傳統聚落空間紋理。
軍事遺跡:周邊山嶺如牛角嶺(摩天嶺)曾為軍事要塞,現存觀景平台可遠眺北竿。
景觀與設施
牛角步道:全長300公尺的濱海步道,迷彩營房改建的觀景平台可欣賞海天一色景致,入口位於五靈公廟後方。
活化空間:舊石厝轉型為咖啡館、民宿與餐廳,如「大澳老街」區域保留漁村風貌,融合現代休閒機能。
牛角過去漁業發達,曾設有鹽館,村民開設餐館、餅店、賭館、鴉片館、理髮店等,夏天還在沙灘上臨時加蓋兩排十二個攤位。漁業、商業盛極一時。國民政府退守馬祖後,一度在牛角設立行政公署(連江縣政府前身),三三八、三三九等情治單位及國民黨馬祖黨部都曾落腳牛角。民國四十一年,鹽倉改建為「八三一」軍中樂園,軍方在村落附近駐守一營兵力,五十年代的牛角,不但是馬祖行政中心,更是南竿商業中心。
四十五年牛角人口超過千人,直到四十九年都領先山隴,是馬祖第一大村。四十七年縣政府移駐鐵板,四十九年「八三一」遷往梅石,商業開始衰退,居民向馬港、福澳、山隴等新興村莊外移;六十年代馬祖海域蝦皮產量逐年銳減,人口大幅流向台灣,牛角村好景從此一去不回。近年來,牛角致力社區營造老屋重生空間再利用成效卓著,漁寮書齋、依嬤的店、海角民宿、牛嵐民宿等都是居民活化老屋的重要軌跡。
今日的復興村保留不少傳統的閩東建築,石屋依坡密集,被視為發展藝術村的理想地。由馬祖酒廠旁的巷道進入聚落,宛如迷宮一般,坡勢拐彎穿繞,一棟棟古意的閩東石屋沿坡錯落。為了保留石屋,居民組織了自治委員會,從福建請來老石匠為先民的生活空間重現,亦作為舉辦藝術活動及村民休閒的最佳場所!
馬祖南竿全島形狀像似一頭犀牛,牛角聚落剛好位處南竿東北角上,外形就像是犀牛角,因此得名。倚著山壁建造的牛角聚落,在1960年以前,因位居南北洋流交會處,漁業興盛,曾是馬祖第一大漁村,鄰近海域魚汛不絕,洋面漁帆林立,常常停泊200多艘船隻,興盛時期,花岡石印章屋紛紛建立,發展成島上人口最多的聚落,而今隨著漁業資源枯竭、行政單位外移,漸趨沒落,1970年代更名為「復興村」。
馬祖牛角聚落建築特色
閩東式石厝格局
牛角聚落以方正格局的「印章屋」為主,外觀簡潔樸實,常見雙層獨棟設計。建築結構多採用當地花崗岩塊堆砌,呈現典型閩東沿海建築風格,與福建定海、黃岐等地的傳統民居相似,因早期建材與工匠多來自福建沿海地區。
屋頂形式與構造
五脊四坡頂(番仔搭):盛行於二層樓建築,屋脊曲線如火焰般的「封火山牆」,兼具防火與裝飾功能。此類建築數量較多,反映居民經濟條件較佳。
二坡硬山頂:單層建築常見人字形坡頂,部分設有夾層作為儲物空間,屋頂瓦片以卵石壓鎮防風,紅色屋瓦與灰色石牆形成鮮明對比。
防禦性設計元素
窄窗高置:窗戶開口小而位置高,主要功能包括抵禦強勁海風、防範海盜侵擾,並解決早期石材長度不足的結構限制。
厚實石牆:採用花崗岩亂石砌或人字砌工法,牆體厚度可達60公分以上,兼具保溫與抗風性能,形成「會呼吸」的透氣結構。